据日本共同社报道,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约有134万吨,保管在厂区内的约1000个储罐中。2023年度将把约3.12万吨核污染水分4次排放。
对此,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24日表示,日本政府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,将一己私利凌驾于全人类长远福祉之上,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。我们敦促日方倾听国际社会声音,切实以科学、安全、透明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,接受严格国际监督。
排海并不一定选择
福岛核事故是迄今为止全球所发生的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。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专家刘新华曾表示,福岛核污染水来自福岛事故后注入熔融损毁堆芯的冷却水,以及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和雨水,包含熔融堆芯中存在的各种放射性核素,种类多、毒性大、寿命长。
如何处理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的核污染水?日本曾提出过氢气释放、地层注入、地下掩埋、蒸汽释放和海洋排放等五种方案和选择。地层注入和地下掩埋是在日本本国领土范围内处置,对其他国家没有影响;蒸汽释放方案技术可行,对邻国影响相对较小。但日本政府不顾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反对,实施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排海方案。
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谢伟说,根据日方公布的数据,核废水处理系统对多种核素的去除效率很不稳定,经处理后的核污染水中一些核素的浓度变化范围高达10万倍,而且对氚、碳-14和碘-129的去除效果较差。
“排海并不一定是处置核污染水的选择,还有其他替代方案需要研究。”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,根据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之前的表现,其处理核污染水的公信力、可信度令人质疑。
我国须加强相关监测工作
2021年,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张建民院士、胡振中副教授团队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模型,并实现了福岛核污染水排放计划的长期模拟。宏观模拟结果表明,核污染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,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。随后,污染物一边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着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扩散,另一边通过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转移。
面对该模拟结果,马军认为,当日本执意排放后,我国须“扎牢自己的‘篱笆’”,而“篱笆”就是指我国布局在多个城市的核辐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。
根据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发布的《2022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报告》,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,这包括32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环境γ辐射剂量率连续自动监测,23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环境γ辐射剂量率累积监测;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沉降物和气态放射性碘同位素监测,沿海11个省份的近岸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监测等。
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。2021年、2022年先后组织开展了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,摸清了目前相关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的本底情况。监测结果表明,我国管辖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,总体处于历年涨落范围内。
“当前,我部按照监控重点区域、覆盖管辖海域、掌握关键通道的思路,正在组织开展2023年度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。后续我部将持续加强有关监测工作,及时跟踪研判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我海洋辐射环境可能的影响,切实维护我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。”该负责人说。